这个,就是汪印越来越坚定的答案。
当初永昭帝驾崩的时候,他因为担心国朝将有动乱,故而并没有带着二十一殿下争夺皇位。
这是他为了国朝而作出的让步,当时所想的就是不想让国朝遭受动荡,免得令大雍获利。
局势的进展,大雍集结五十万兵马入侵,证实了他当初的担忧。
只是,当他率领着缇骑在国朝各大卫借兵的时候,他又悔又恨。
这种悔恨,在得知差不多二十万士兵牺牲的时候,到达了顶峰。
在战事结束之后,他十分冷静地下了命令,那就是让雁州的百姓去敛尸,是为了让雁州百姓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战争,才会更加珍惜将来的和平。
那个时候,在尸山血海面前,他跪了下来,忍不住眼中含泪。
他是为了那些牺牲的士兵,也是为了自己的悔恨。
是啊,悔恨,难以形容的悔恨。
当时他带着小殿下退了一步,没有和韦皇后一系争夺皇位,是想着让国朝平静,但是结果呢?
结果就是当权的韦皇后一系迟迟没有发援兵,即便他能及时赶到,但是国朝还是丧失了二十万士兵。
这对国朝来说,是无法估量的损失!
让他无比悔恨的是,这个损失,原本是可以避免的。
当时他若没有想着退一步的话,如果是他拥小殿下为帝的话,必不会延迟出兵,或许,就不会有那么多士兵牺牲了。
但是,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,那二十万士兵已经不能复活了。
那样的悔恨,汪印不想再经历一次!
所以,当时他跪下来的时候,心中就已经在誓愿:一定要推拥明君上位!
这个明君,绝不可能是背后有同盟这个势力的十皇子!
第1554章 定下了
汪印看向了汤源,这样道:“国公爷,十皇子背后有那个同盟的支持。虽则已经登基为帝了,但国朝最后必定会落入同盟的手中。”
下一句,他没有加以任何掩饰遮瞒,声音冷然道:“所以,本座一定会将十皇子拉下来!”
这就是他的答案,也是他急赶回京兆要做的事情。
仔细想来,那个同盟一直隐藏在背后兴风作浪,都会选出一个人来成为傀儡。
先是有贤妃、陆太后,现在十皇子郑训必定也是。
要削弱同盟、乃至将其连根拔起,首先要做的,便是将郑训拉下皇位!
——哪怕,此举会让他成为乱臣贼子,或会受万人唾弃,他也毫不在意。
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就足够了。
汤源深深地看了汪印一眼,然后道:“督主大人,然而您所支持的人是二十一殿下?”
“的确是,莫非国公爷心中还有更适合的人选?”汪印点头道。
他对二十一皇子的看法,固然会因为其是阿宁的外甥而有感情,但更多的,还是看重其本身。
他想,曾跟着他前去江南游历,又经历过许多波折磨难的二十一皇子,是可以勉强撑得起国朝的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
若其有所不足,那么便有贤臣良将来匡扶,总比一登基就将裴鼎臣和顾名璘关押的十皇子要好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,哪能是这样用的?
对这样的回答,汤源则捻捻须,表示了默认。
虽然不是很想承认,但是汤源自己心中所看中的皇子,也是二十一皇子。
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当他还没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在默默做支持的事情了。
不然,他怎么会三番四次地予汪印便利呢?
固然也是因为汪印对护国公府有恩,但也因为其是二十一皇子的最大的助力。
特别是在他将汪印和二十一皇子藏在护国公府的时候,这种心思就十分明显了。
所以,汪印在他面前才会直言不讳吧?
毕竟,他们所想的都是一样的。
道理是这样的道理,情形也是这样的情形,但汤源的脸容还是忍不住抽了抽。
他是当朝的护国公,是不应该参与到国储废立的,但是现在……
不参与个屁!